可能是因為去了羅浮宮跟凡爾賽宮,看見了路易十四時期遺留下來的物品、雕塑、建築,也經過了伊夫堡﹝Le Chateau d'If﹞,傳說中路易十四的孿生兄弟被囚禁的地方,因此回來之後對於法國的歷史故事突然又有了興趣。一天經過唱片行,看見《鐵面人》﹝《The Man in the Iron Mask》﹞的VCD正以低價被促銷,便買了回來想重新欣賞這部我在1998就已經去電影院觀賞過的片子。今天剛好有空,便重溫了這部有關路易十四跟他的孿生兄弟Philippe的身世糾葛,以及幫助Philippe奪取王位的三劍客Aramis、Athos、Porthos的事蹟。

        當初會去看這部電影最大的原因是因為Leonardo DiCaprio。在1997年,因為看了《The Titanic》,就此瘋狂地喜歡這個演員。不只是因為他的外表,而是因為他的英文發音跟咬字都很清楚,讓我當下不由得迷上他,在1998看了《The Man in the Iron Mask》,2000年看了《The Beach》。他之前的作品我也看過,像是《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還有《Marvin's Room》。從這些片子來可以看見他挑劇本的走向,大多以一些很有挑戰性的角色或故事背景為主。除了《The Titanic》之外,他大部分詮釋的角色都很特別:弱智、反社會、火爆、狂傲。後來因為他的負面消息實在太多了,再加上沉寂許久未有作品,我也就不再注意他的動向。可是我仍舊認同他是個有演技的實力派演員,所以他之後推出的《Gangs of NewYork》跟《Catch Me If You Can》我也都看過,最近也打算去租《The Aviator》。

        重看《The Man in the Iron Mask》仍舊感受到莫大的吸引跟感動。Leonardo詮釋年輕的路易十四,是那麼地高傲、殘暴、權威,眼神流露出屬於他天蠍座男子那股神秘、高貴、不羈的氣息,充滿殺傷力,直撲觀眾而來。這種感覺很熟悉,因為木村拓哉也是天蠍座的,他也常有這種眼神。Leonardo也把Philippe跟Louis迥然不同的氣質作出很好的區分,主要就是在眼神。飾演Philippe時,他的眼神充滿惶恐、含蓄、真誠、以及謙卑。兩者皆有王者風範,但是一個是霸氣專制,另一個則是溫和賢明。我覺得這點他做得很好。三劍客為了正義,設法將Philippe與Louis調換,效忠真正賢明的君主,過程中相互扶持、不懼死亡,秉持"One for All; All for one"的信念,精神及行為都令人動容。一幕皇家侍衛隊﹝the Musketeers﹞對三劍客行禮,以肯定他們英勇的行動跟對法國的貢獻,三人緩緩走過侍衛隊列的畫面,讓我不由得流下淚來。就算這只是個虛構的故事,我也為這份男性堅貞的同盟情誼喝采。

        儘管是七年前的片子,我還是覺得很好看。故事的真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傳達的訊息:companionship。當再度看到三劍客加上昔日盟友D'Artagnon﹝侍衛長,影片透露他是Louis跟Philippe的親生父親﹞一起為正義奮戰,就會感到一股熱血沸騰,熱淚也跟著滾滾湧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ysurf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