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看了另一部日本電影《彼らが本気で編むときは、》﹝中譯:人生密密縫﹞。這部電影是探討多元成家的議題。故事敘述小五生小友因有個沒責任感、沒固定工作又不時跟別的男人私奔的單親媽媽,總是得自己照顧自己。一次媽媽又拋棄她跟別的男人跑了,她只好去投靠舅舅,結果卻發現舅舅目前正在跟女友凜子同居,而凜子是一名變性人。小友原本對於凜子的身分有些困惑、不知如何面對,但長久相處下來,她感受到凜子充滿女性的溫柔、母性的慈愛,於是漸漸對她敞開心房,也對她產生了向對母親的依賴。此外,小友有個同班同學因察覺自己是同性戀的傾向而覺得擔憂,因為母親的壓制與否定,一度走上絕路。小友原本也對這名男同學心生排斥,但因為跟凜子接觸後了解一個人的性向不應該成為他無法愛的理由,因此也轉而開導男同學不要受母親影響,要誠實面對自己。

       故事轉折在小友已經與舅舅及凜子成為親密的一家人的同時,小友的母親卻出現來接女兒。此時小友的舅舅跟小友母親提出想領養小友的想法,卻遭小友母親訓斥,認為舅舅跟凜子根本不可能會照顧好小友,尤其凜子不是女人也沒當過母親,是無法教導小友順利度過青春期的。面對母親指責凜子不懂當一名母親,此時小友突然情緒激動衝向母親,不停打著媽媽,說著凜子是如何照顧她、煮她喜歡的菜、幫她綁頭髮、甚至也會溫柔地抱著她睡覺,而這些事她眼前的生母一件也沒做過。小友的母親啞口無言,生理是女性、身分是母親,她其實不如一名性向是女性的變性人來得稱職。

       我覺得日本電影很像是一包洋芋片,常讓人不知不覺就嗑完整包﹝笑﹞。我常感覺日本劇情片步調慢,所以應該看到一半我就會暫停,待來日有耐心再把剩下部分看完。但沒想到每次看都會莫名地就看完了﹝笑﹞,足以見得日本人說故事功力是靜水流深,雖然說故事是娓娓道來,但很能引人入勝,讓人不知不覺就陷入劇情發展,一步步就跟著走到結尾了。主要扛起整部片的人就是飾演主角凜子的生田斗真,這個角色只要沒處理好,一出現無法說服觀眾,那整個故事就會擰了。但生田斗真演技了得,他出現五分鐘內就完全折服了我﹝笑﹞,我完全感受到他屬於女性的溫婉與慈愛,之後與小友及男友的互動,也可以感受她身為妻子與母親,有時也有強勢與剛毅的一面,總之就是一名女性。儘管是男性的體格,但是她所展現出來的善解人意與進退有度,讓她充滿了女性的魅力與母性的光輝。看她那麼會做菜,我都不禁喃喃自語想把她娶回家了﹝笑﹞。

       電影觸及性向的議題,對日本這種試圖維持表面一切正常的國家來說其實不太容易。雖然他們的娛樂事業不乏有許多明顯是「男兒身、女兒心」的藝人,可是真要公開提變性或性向,我感覺在日本社會還是有些困難。電影想表達生理性別不該成為限制,限制一個人去愛或是成為父母。同性戀者也有愛人的權利,變性人就算先天不是女性的生理構造,也可能比一個女性更能成為一位稱職的母親。我們如果只是以身體構造去判斷一個人應該如何活著,那我們身處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中還是顯得眼光太狹隘。連「人類跟AI的感情是否能算愛情」都可能是將來我們要面臨的議題了,現在我們還困在同性戀是否可被接受或結婚領養孩子、變性人是否正常或可以領養孩子這樣的討論,只因為這亂了人常,我想我們真的太侷限自己。我想人類是否會滅絕,關鍵不在於我們接受同性戀或變性人結婚領養孩子,而是在於能生孩子的人究竟想不想生。如果能生的不想生,或將來環境太糟,人類生不出孩子,這才是我們真正滅絕的原因吧?

       但電影最後還是讓小友回到親生母親身邊而不是跟舅舅及凜子一起生活。想來也是可以理解的安排。就算凜子比小友母親稱職,小友最終還是希望能得到親生母親的疼愛,所以她選擇再給母親機會。況且以現實狀況來說,我想小友是無法承受在學校受到同儕冷落、嘲笑自己在一個「不正常」的家庭中生活。她今天來自單親家庭,可能還會得到大多數人的同情與關照;她若成了多元成家的例子,那些同情跟關照轉瞬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異樣的眼光與背後的指指點點。想到這點,電影選擇給小友一個回到媽媽身邊的結局或許對她是較「仁慈」的作法。但這樣想想,或許我們都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包容吧?面對著跟我們不一樣的人,我們的恐懼不僅讓我們遠離他們、甚至是攻擊他們。但說不定那些被我們視為異類的人,反而比我們更高尚善良,包容著我們的無知。我們真正能成為我們口中的尊重、接納的人的那天,是否真有到來的一天呢?看完這部電影,我不禁想著這個問題。

arrow
arrow

    skysurf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