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一個男人將自己青少年時代一段曖昧美化的故事。
    故事的男女主角人生觀的不同,就已決定他們不會在一起的結果。男主角生性樂天、隨遇而安,對別人來說的是求學時代的中學生涯,對他只是虛晃度日的歲月,又或者說他所追求的學問不在教科書中,而在黃色刊物以及色情片裡。女主角孜孜矻矻、認真負責,用功唸書是她最大的目標,也由於她長相甜美、表現優秀,身邊追求者眾多。男女主角兩人國中高中同班六年,彼此相熟,片中傳達了兩人其實早互有好感,只是礙於兩人彷若「小姐與流氓」的外表形象,使得兩人始終難有交集。一次男主角上課作怪,導師因此將他座位安排至女主角座位前,要資優生輔導「課業遊民」,兩人至此多了互動的機會。女主角積極地幫男主角出考卷、畫重點,男主角也曾在課堂上「英雄救美」,將自己課本借給女主角、代替女主角受罰,兩人也曾因一起反抗教官而被罰半蹲,情感與日俱增。上了大學後兩人各分西東,但是仍時常靠電話聯繫情感。一日男主角在大學宿舍舉辦格鬥賽,弄得傷痕累累,女主角趕赴現場看見男主角因這種無意義的行為傷害自己十分氣憤,兩人大吵一架後漸行漸遠。直到九二一大地震的契機兩人才言歸於好,然而時空轉變,兩人再也沒有進一步的發展。最後女主角終究成為別人的新娘,男主角則決定將這段回憶化為文字以紀念他們的青春。
    這部片會勾起成年人對於青少年時期的回憶,可能是與一群人的狂歡、也可能是與某個人的純愛。教室裡、課堂上、操場邊、海灘旁,都是一連串青澀的片段。回想起總免不了感覺一絲甜蜜的遺憾、淡淡的惆悵,因為那都是隨風而逝的畫面。想起與自己同窗多年的好友,如今都去了哪兒呢?憶起當年喜歡的那個人,又變成什麼模樣了呢?可惜的是這部片是以男主角的角度回憶往日,所以我們只能看見他的過往只是性幻想、與同學「ㄍㄚˋ」籃球、打手槍、沐浴間的同志情慾表現、格鬥賽以及寢室內一群足不出戶的宅男生活點滴穿插的記憶。女性觀眾很難找到共鳴點,除了身邊一個知心好友、晚上在宿舍貼妙鼻貼以及刮腋毛這些橋段以外。
    與某個人曾有的曖昧,是全片的重點,但是當我看見男女主角明明都知道互相喜歡,卻始終沒有交往,我不禁在心裡納悶:「你們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尤其是一場戲中,兩人一起放天燈,女主角想要告訴男主角她願意接受他,男主角卻堅決不想聽到答案,讓我更加不解。最後兩人因為大吵一架,就此感情轉淡,更是讓我困惑不已。若真是互相吸引,一次吵架不會讓他們就此斷了音訊。唯一可以解釋這段無疾而終的曖昧就是雙方都沒有那麼喜歡對方,所以一旦有誤會,兩人都寧願護著自己的面子也不願先低頭。再者,看似很美好的遺憾,實際上說穿了或許只是因為女方不能接受條件比她差的男生,而男方也沒有勇氣跟一個會讓他自卑的女人在一起吧?男孩將未曾有機會相戀的對象「女神化」,只是因為得不到的最美好,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自己面對愛情的不勇敢吧!故事其實是「那些年,我們都追不到的女孩」,但是如果片名是如此,應該吸引力就不夠了吧!於是,片名也被美化,觀眾被吸引進入戲院,觀看一個男人描述他年少時期的一段沒有結果的純愛。片尾是曾經發生過的片段以及想像畫面的交錯。想像畫面應包括了男女主角大吵一架後男主角回頭道歉、以及男主角在女主角婚禮上擁吻她的鏡頭。如果男主角真的回頭道歉,或許兩人發展結果就會因此不同;婚禮上的擁吻應該也是純屬想像,除非新郎真有如此雅量給男主角這個機會。或許這一切過程呼應了女主角說的「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這一段沒有結果的曖昧,也只是徒勞無功的結果。但這訊息是負面的嗎?或許就要留給觀影的人自行評斷了。
    這部片在賣座國片名單內。國片以前都是用「文言文」表達,也就是說導演、編劇都試圖用昏暗的鏡頭跟意味不明的台詞來傳達本來已經不太易懂的概念;近年來國片取材內容貼近生活、台詞淺白,加上培植偶像明星出演,自然吸引許多觀眾。身為台灣人,看見國片復甦,我也覺得很高興。但是看見這部電影,我覺得有些內容似乎已經「太過白話」了。現在許多粗字已經可以肆無忌憚地在片中使用,這勉強說是反映現實,但是片中一幕寢室內眾男集體打手槍的場景我就真的不明所以,要說這也叫反映真實,觀眾又有何必要知道這件事呢?況且這跟整部片並無關聯,或許只有男性觀眾看了會有共鳴吧?但既然只是一部將回憶美化的電影,劇情細膩或精緻度也就不需太深究,就當作是一部輕鬆小品去看看也無妨,順便也回憶一下自己的「那些年」,淡然一笑也不錯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kysurfer 的頭像
    skysurfer

    Cote d'Azur

    skysurf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